[山东电视台]青岛海湾大桥遭受30年同期最重海水冰冻 山东高速备战寒冰

2010-01-14

    连日来,受持续寒潮大风天气影响,最低温度达-13℃,胶州湾海域出现近30年来同期最严重的海水结冰现象。由山东高速投资建设的青岛海湾大桥是我国北方寒冷冰冻海域修建的第一座特大型桥梁集群工程。工程区年平均气温12.3℃,历年极端最低气温-16.9℃,胶州湾海域有比较严重的冰期(12月下旬-2月中旬)和重冰期(1月上旬-2 月上旬),平均每年冻融循环次数为47-52次。 

    记者了解到,为了更好地保证冰期施工的质量和进度,山东高速青岛公路有限公司制定措施,全面做好海冰期施工的各项防护准备工作。据山东高速相关负责人介绍,为针对冰冻,公司要求各施工单位制定切实可行的海冰期施工方案并认真落实;其次,加强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再次,加强安全管理,做好防寒工作;另外,还开展专项检查,发现事故隐患及时消除,确保冰期施工安全稳定。

    结合天气情况,工程现场主要进行临时结构拆除、预制箱梁、钢箱梁安装及模板整修、设备维护等不受天气温度影响的工作,并对已安装到桥位处的钢箱梁进行用于临时固定的马板焊接施工;工厂化施工的焊接、涂装严格按照经专家评审会所确定的冬季施工方案施工。

    青岛海湾大桥上部已完工七成

    目前,大桥全线冰期施工质量和安全工作正按计划稳步、有效向前推进。截止2009年底,海湾大桥下部结构(除李村河互通外)全部完成,上部结构完成70%。桩基础完成5118根,占设计数量的100%;承台(扩大基础)1125个,占设计数量的96%;墩身(桥台肋板)1715个,占设计数量的94%。箱梁预制439片,安装403片,各占设计数量的83%和76%;现浇箱梁334孔,占设计数量的51%。

    青岛海湾大桥助臂山东“一体两翼

    据悉,青岛海湾大桥是我国北方冰冻海域首座特大型桥梁集群工程,是国道主干线青岛至兰州高速公路的起点段,是青岛市规划的东西跨海通道“一路、一桥、一隧”中的“一桥”。大桥的建成对提高青岛市的国际竞争力,发挥青岛市在山东省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是山东省实现“一体两翼”发展格局的重要推动力量。

    青岛海湾大桥全长约35.4km,其中一期工程全长28.047km,由三座通航孔桥、两座海上互通立交、50m、60m海上非通航孔桥、陆上引桥及海上、陆上连接线组成。

    大桥全线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兼扩容的双向八车道城市快速路标准,桥梁全宽35m,设计车速80km/h。

    99亿元投资 2010年底建成通车

    大桥从1993年4月开始规划研究,经历了规划、预可、工可、初设、施工图设计和招投标等阶段,至开工历时13年零8个月,包括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在内的数百名中外专家、学者为大桥付出了智慧和汗水,深入研究和摸清了胶州湾地区的气象、水文、地形、地质、地震、通航、航空、海冰 、冻融和施工工艺等影响大桥建设的基本因素。

    据悉,青岛海湾大桥工程概算投资99亿元,2006年12月26日开工建设,预计2010年底建成通车。

    青岛海湾大桥是经青岛市政府批准采取特许经营模式运作,面向国内外进行公开招标,确定大桥项目法人的项目。2006年9月山东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最终凭借良好的信誉,雄厚的技术、资金实力和丰富的建设管理经验一举中标,获得青岛海湾大桥25年特许经营权。

    青岛海湾大桥基准期100年

    青岛海湾大桥设计基准期为100年,为满足青岛海湾大桥建设和管理需要,成立了山东高速青岛海湾大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大桥建设提供必要的科技研发平台,并为大桥提供准确及时的检测工作。

    根据独特的自然特点,为了进一步加强青岛海湾大桥科研水平,同丹麦科威公司和日本长大株式会社等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进行大桥的科研工作。大桥选择了60余项科研课题进行攻关,目前大已完成的青岛海湾大桥高精度卫星三维定位测量控制系统获得了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水下无封底砼套箱在海上承台施工中的研制和循环利用式钢沉井的研究与应用已进行了科技成果鉴定,获得了专家肯定。水下无封底混凝土套箱并向国家申报了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