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中国苏丹农业合作一奇葩
——中国援苏农业示范中心巡礼
2011-11-01
10月末的苏丹,依然骄阳似火。日前记者从首都喀土穆出发,向东南驱车260余公里,来到位于加达里夫州法乌镇的中国援苏丹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参加中心举办的农作物实验种植“田间观摩研讨会”。
进入加达里夫州界内不久,向右转下国道,右侧一片白、蓝、棕三色相间,错落有致,崭新的建筑群映入记者的眼帘,同车的大使馆经济商务处参赞郝宏社告诉记者:这就是中国援助苏丹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
来自苏丹农业部、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加达里夫州、杰济拉州的农业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和地方政府官员,以及中国驻苏丹大使馆外交官等8家中国驻苏丹公司的领导和代表100多人参加了中心建成后举行的首次观摩研讨会。
在玉米试验田,记者看到从中国引进的杂交玉米长势喜人,个头不高的秸秆上却长着足有20公分长的金黄色的玉米棒子;在棉花试验田里,从中国引进的转基因棉花与苏丹本地棉花品种并肩种植,一边是秧苗高大、棉桃寥寥,虫害较严重的苏丹本地棉花,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转基因棉花,秧苗油绿,干干净净,既无病虫,个头不高,棉桃累累,记者粗略数了数,一株棉花上结了10到20棵棉桃。苏丹农业专家阿巴斯扒开秧苗,数着棉桃,赞不绝口。
据中国山东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集团有限公司苏丹分公司负责农业合作的何昭顺经理介绍,中国援苏丹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以下简称“示范中心”)项目是为落实胡锦涛主席在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提出的“八项举措”的内容——帮助非洲国家建设10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的精神而建立的,由中国商务部和农业部于2008年10月联合立项,具体有山东高速集团下属的中国山东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集团有限公司和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联合承担建设和管理。
示范中心由中国政府无偿投资4000万元人民币(约合600万美元)于2009年9月正式开工,2011年3月竣工并通过商务部验收,2011年6月正式移交苏丹政府。根据中苏两国政府协议,项目建成后,将由山东外经集团和山东省农科院成立联合公司,负责项目建成后10年内的运营。
何经理说,中心将根据 “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科技支撑、市场运作”的原则,开展农作物试验、良种繁育、示范推广和技术培训。为了带动山东金色农业企业乃至全国涉农企业实践国家“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中心将努力发挥对非洲农业合作桥头堡和孵化器作用,并为此建立技术和产业发展平台。
中心位于苏丹农业大省加达里夫州法乌镇,交通便利,水电等相关配套设施齐全,总占地面积65公顷,其中包括高标准试验田53公顷。在何经理陪同下,记者参观了刚刚落成的综合办公大楼,内设栽培生理实验室、土壤分析化验室、组织培养实验室、棉铃虫饲喂实验室、培训教室等,有关试验设备一应俱全。中心的生活及附属设施也建成启用,主要有中方专家公寓、培训公寓、食堂、机械棚、变电站等。生产配套设施有恒温库,谷物仓库,晾晒场,种子加工流水线,现代化农业机械和水帘降温蔬菜大棚。
中心现有中方管理人员、农业技术专家、后勤辅助人员16人,主要从事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蔬菜等作物品种试验及配套栽培技术、棉花转基因安全检测评价技术、作物节水灌溉技术等研究和应用,以及生产示范,技术培训等。同时,在广泛领域与苏丹国家农科院开展合作研究。
引进试验取得突破进展。示范中心本着边建设,边试验,边推广的原则,自2008年以来,先后从中国引进了小麦品种695个,玉米品种150个,棉花品种30个,花生品种18个,大豆品种12个,高粱品种4个,杂交谷子品种2个和蔬菜品种若干。经过三年的试种和筛选,选出了适合苏丹气候特点的高产品种。目前,已有3个小麦品种、2个花生品种、2个玉米品种参加了苏丹国家区域试验,大部分表现突出,各项技术研究已取得阶段成果,试验取得突破进展。
比如,中国杂交玉米2010年苏丹国家品种认定试验中,其中雨季平均产量为3.9吨/公顷,比当地品种增产62.8%和69.5%,而在冬季试验中产量达5.9吨/公顷,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46%。在法乌示范中心, 2010年雨季高产攻关试验,产量达6.2吨/公顷。中国2个棉花品种的试验,分别平均亩产230公斤和318公斤。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77.2%和100%以上。中国小麦品种与苏丹当地推广的品种对比试验,我国品种以1费丹产1452公斤,比当地品种增产270公斤。从中国引进的18个花生品种试验表现极好,每公顷皮果产量达到3.5-5.1吨。苏丹农林部长等有关方面对中国花生品种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希望大面积引进推广,并进入商业化生产。
郝宏社参赞认为,中国援助苏丹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好成绩,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中国高层领导人的重视——胡锦涛主席亲自倡议建设;周永康常委访苏时亲自听取汇报,并作出进一步加强中苏农业合作的指示;二是我们汲取以往中国援助苏丹2个水稻种植试验中心之“中国专家一撤,试验中心就垮”的经验教训,本次援建项目采取了现代管理模式,即 “政府引导,国家提供无偿贷款、企业主体,由山东国际为主体、科技支撑,由山东农科院提供技术支持、市场运营,由山东国际与山东农科院组成经济联合体,负责示范中心的运作、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相信示范中心将与苏丹农业部、农科院、各州农业部、各灌区、中资农业企业等开展广泛合作,加快业已取得的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优良服务和技术指导,为苏丹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