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科技赋能——探访济南至宁津高速“智慧安全梁场”
2025-03-24初春时节,在山东高速集团济南至宁津高速公路施工现场,一场科技与安全深度融合的变革正在上演:龙门吊风力预警、电焊机“加芯赋码”、配电设备“云端把脉”……这个被称作"智慧安全梁场”的工地,正以科技创新重塑传统基建的安全生产图景。
步入施工现场,南北主干道两侧的安全标语与知识展板形成流动的“教育长廊”。“我们把安全培训嵌入作业现场,让工人规范操作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扎根。”项目工程处职员张荣华介绍,“这个日均30人作业的工地,已实现全流程无人化安全管控”。
在施工作业区,有几架门式起重机,因外形似“门”被称作“龙门吊”。橘红色的“钢铁巨人”头顶自主研发的智能防风系统,当风力达5级时自动预警,6级立即双保险关停。“此系统规避人为操作失误与极端天气风险,为操作员增添一份安全‘底气’。”张荣华说。
“滴!认证通过。”正在操作龙门吊的安全管理员蒋圣宝完成人脸识别,“因操作龙门吊属于特殊作业,必须持证上岗。”蒋圣宝一边说着,遥控器收纳盒便自动解锁,打开箱门,拿走遥控器,蒋师傅开启今天的工作。在龙门吊安装AI人脸识别系统,还可以记录操作员的操作时长,避免疲劳作业。
在焊接区,蓝色电焊机加装智能物联网芯片,实现“加芯赋码”,机器上的二维码成为“电子上岗证”——只有持证人员扫码后方可启动,后台同步记录作业轨迹。
“动火审批全流程线上化,环境监测、设备状态一目了然。”张荣华将手机对准二维码,因张荣华属于“无证人员”,手机屏幕出现“未查询到有效的电工证”的提醒,从根本上破解无证作业、未批作业等顽疾。
面对工地七至八个一级配电箱、十五个左右二级箱构成的复杂电网,山东高速自主研发的“智慧临电监控系统”就像“电子听诊器”,电流、温度异常即时报警。安全总监魏振伟说,“系统基于物联网技术,对配电设备及线路的电流、电压、温度等参数进行24小时监测”。
系统不仅能在着火、漏电时自动切断电源,还会同步推送短信、拨通电话通知安全员。物联网技术的深度应用,让“隐蔽”的线路问题无处遁形。
“通过智慧梁场的建设,AI视频监控深度覆盖典型作业场景,发现隐患即时推送现场一线管理人员,自动督促隐患整改,整改响应速度提升65%,整改周期压缩至2小时内,大大降低了隐患处置时间,保障了安全生产。”山东高速集团济南至宁津高速公路项目公司执行董事褚锋介绍。
这条承载科技基因的高速公路,以智慧智能保障工人施工安全,不仅延伸着齐鲁大地的交通脉络,更铺就了智能建造的创新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