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全国首条6改12京台高速齐济段加速推进 刷新行业创新技术天花板

2025-03-25

在京台高速齐济段项目现场,梁板预制安装,连续梁、转体桥施工等工作快中有序、稳步推进。

该项目为京台高速(山东段)改扩建的最后一段,起自京台高速与济聊高速相交的晏城枢纽,终点位于京台高速与济广高速相交的殷家林枢纽,全长为23.999公里。改扩建方式为“两侧分离加宽为主、黄河大桥段采用单侧分离加宽(双向行驶)、起点终点衔接段采用两侧拼宽的加宽方式”。

作为全国首创的“6改12”工程,京台高速齐济段改扩建承载着非凡意义:该项目是国内首次将单方向车流以小角度高架桥形式两次跨越既有老路;国内首个高速公路改扩建黄河特大桥并桥建设项目;黄河特大桥主桥为黄河下游最大跨径桥梁;省内首次路基横断面采用双路拱设计;开创钢混组合梁小角度跨越+横向滑移技术改扩建新思路;耐候钢首次大规模应用开创了全生命周期新理念。

装配式施工应用促进桥梁工业化

京台高速齐河至济南段改扩建工程项目高架桥集中,具备开展桥梁工业化建造的条件。引桥上部结构采用预制装配技术,加快施工速度的同时,能够尽可能减少对城市生活的影响。

对此,山东高速集团建设具有装配式构件产能相匹配的标准化生产工厂,实现场站规划标准化、流水线布局标准化、生产流程标准化、管理标准化。针对预制构件特性,以专业的运输设备提供专业运输方法,保证运输过程中预制构件的质量和运输效率。

“把工业流水线上生产的标准化预制构件运到施工现场,像拼积木一样拼搭起来。总结起来就是场站规划标准化、流水线布局标准化、生产流程标准化、管理标准化,现场没有‘生产’环节,无污染无废渣,效率提高几倍。”项目负责人表示。

为了减少对既有京台高速公路的影响,项目统筹考虑、科学组织,上跨高速的钢混组合梁采用了墩旁支架整联拼装整联横向顶推的工艺,相较于传统的施工方案,该工艺解决了下方跨越高速而导致的施工难度大、无法直接在桥位安装支架进行施工等问题,降低了封闭交通对既有高速通行车辆的影响,实现了小角度跨越既有京台高速公路不中断交通的保通目标。施工前通过有限元分析、三维动画模拟等多种措施预演模拟顶推过程,计算顶推数据,保障施工的精确性。

智能化助力“智”造无人化

京台高速齐河至济南段改扩建工程致力于增强对项目的核心管控力,开发以建设决策和项目管控为目标的数字化管理工具,对重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助力项目调度及重大问题决策。

项目开展过程中,同步开发BIM协同数字化管理平台,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以及BIM模型可视化技术,全面实现工程建设项目数字化管理。积极推广BIM可视化交底,通过BIM动画模拟,将施工控制要点形象展示,促使交底内容深入人心,提高对一线工人的技术交底效果。

与此同时,通过构建项目电子文档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体系,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与工程档案电子化交付。

为了抢抓有利时机,项目创新应用数字化管理系统及智能化生产设备,不断提升生产精度与质量,推广无人化施工生产。在混凝土拌合站及预制梁场实行智能化无人化,通过数据自动采集及传输设备,实现对场站所有生产活动信息全天候实时监控;

引进先进的数字化智能生产综合管理系统,借助智能仓储、计划排产、质量管控、物流调度、资源分配和决策分析等功能模块的互联互通,实现生产全过程数字化无人化管理与控制;

搭建板单元智能焊接无人化生产线,生产线包含U肋自动打磨定位机器人、自动焊接机器人等智能设备,保障施工精度及整体生产效率。

结合对北斗定位、无线射频、激光测距等视觉传感器的集成应用,该项目自主研发履带式顶推设备,将固定在钢箱梁底板的齿板改为可环形运动的履带板,通过顶推油缸的往复运动带动履带绕滑梁环形运动,实现桥梁顶推装备的信息化以及桥梁顶推过程的智能化。借助履带式顶推设备,项目顶推操作工序减少50%,顶推效率提升2倍以上。

下一步,项目将持续以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创建为目标,加强对桥梁混凝土防撞护栏、沥青路面、桥面铺装、上跨京沪铁路三四线转体桥等控制性工程及重点部位管控,全力打造施工工点工序标准化样板,持续开展质量提升与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专项行动,确保高质量、高标准完成项目年度建设任务目标。